加快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行动营造孤独症友好社会氛围
——区政协就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行动开展协商议政
5月22日,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围绕左爱红委员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提案》(第4027号)、廖小明委员的《关于完善孤独症及心智障碍人士托养服务的建议》(第4034号)、杜星堂委员的《关于关爱孤独症儿童以及家庭的建议》(第4045号)等三个提案开展协商议政活动。区政协副主席陈为文,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有关领导,区政协部分政协委员,区残联、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妇联、团区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察看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星星幸福仓”①号仓,了解我区现阶段在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康复治疗、教育安置、关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听取相关负责人所作的情况介绍。座谈会上,提案主办单位区残联以及会办单位卫健、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有关部门汇报了提案办理情况,区政协委员结合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的发言,充分体现了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深切关怀,为我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基本情况
(一)开展关爱孤独症儿童公益项目。区残联组织开展“点亮星星”家庭教育支持公益项目,联合社会组织,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等服务1003人次,指导162户家庭,提升346人次家庭监护能力。2024年12月花都区成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
(二)推广“医育结合”特色服务。区卫健组织搭建托幼机构筛查网络,在全市率先启动0-6岁筛查,40家托幼机构参与,将感觉统合训练、语言干预融入课程,受益儿童超3000人次。
(三)提升专业医疗服务能力。区妇幼儿童心理专科年门诊量约8000人次,实现初筛、诊断、康复全流程闭环。组织区级培训、基层医护人员外派进修、专家下沉与宣传覆盖,提升基层人才专业素养。2024年专家下基层指导40余次,开展10余场讲座,发放5000份海报覆盖全区机构。
(四)推进教育融合与支持保障。在深化医疗康复合作方面,区教育局支持学校与医院、康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学校生活。幼林培英幼儿园、云山学校等与医院、康复机构合作,提供校内干预服务。在深化教学研究方面,区教育局联合开展社会情绪课程教研,智能学校推进康复课程建设;推行《沙巴体育试玩 特殊需要学生一人一案教育手册》。在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方面,2023年,区教育局开展了10场“精准评估与融合”培训,2024年开设了5个孤独症专题课程,构建系统培训框架。在落实专项保障经费方面,区教育局已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特殊学生营养午餐补贴。
(五)提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截至2025年5月,区民政局将17人纳入低保,6人纳入低保边缘家庭,发放救助金10.38万元,为109名儿童建立“一人一档”,定期走访跟踪需求。
(六)凝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区妇联组织家长参加养育技能培训,发动社会捐款救助困难家庭,筹集物资慰问30名儿童,开展15万元慈善爱心班资助15名儿童康复。举办观影、研学、烘焙、徒步等活动,2024年开展17期夜跑(680人次参与);节庆探访覆盖超百户家庭。团区委依托“青年地带”开展“红心护苗”工程,2024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活动吸引300余人参与。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公益骑行,策划孤独症儿童非洲鼓表演,以艺术形式呼吁社会关注。
(七)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开展职业康复模式实践。打造农疗、工疗等模式,探索解决大龄孤独症人士托养与就业问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正在落实托养场地,待场地解决后即可装修投入使用。二是打造“公益+商业”创新模式。以“星星幸福舱”为载体,推行“时薪制”妈妈岗灵活就业。目前已有两台“星星幸福舱”正式营业。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联合开展衍纸画、钩花等非遗手工艺品培训,助力星星家庭增收。
二、存在问题
一是康复资源相对不足,专业人才短缺;二是教育融合方面不足,特殊教育资源紧缺;三是托养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孤独症儿童家庭负担重,家长压力大需要心理援助;四是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孤独症儿童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虽然在沟通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但同样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关爱孤独症儿童,不仅关乎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我区社会民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任务分工,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卫健部门要加强对孤独症康复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民政部门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孤独症及心智障碍人士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残联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动我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议区政府残工委牵头,教育、卫健、民政、残联、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结合实际加大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托养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并推动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指导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接纳孤独症儿童就学。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作用,面向全区开展公益性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和特殊教育。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人才是做好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关键。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孤独症康复、教育、托养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规范化培训考核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学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支持区内职业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将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儿童康复人员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充实到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队伍中来。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四)完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区政府残工委牵头,以区政府名义出台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在康复救助、教育扶持、托养补贴、就业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是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孤独症儿童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孤独症儿童按照“单人保”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探索将0-6岁孤独症儿童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二是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并给予场地租金减免、水电气优惠、税收优惠等;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专业人才、与专科医院或专业康复机构合作、引入慈善公益资源等方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日间照料、早期干预、医疗康复等服务;四是大力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提升社区康复机构康复水平,方便孤独症儿童就近就便接受康复服务;五是鼓励和支持孤独症儿童家庭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关爱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和关爱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特别是针对孕妇群体的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孤独症知识讲座、义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孤独症儿童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宣传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大家庭。
(六)加强监督评估,推动工作落实。为确保我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议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区政协会同区政府加强对提案办理工作的跟踪问效,及时了解办理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提案建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