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试玩

建言献策_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沙巴体育试玩

沙巴体育试玩
沙巴体育试玩
沙巴体育试玩
沙巴体育试玩
沙巴体育试玩
您现在的位置: 沙巴体育试玩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发布日期:2025-07-07 14:09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区政协就花都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视察

  为切实加强花都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安排,5月28日,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组织部分委员,结合万可焕等委员联名提出的第4010号《关于加强花都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办理开展专题视察活动,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一霖,部分政协委员,区政协有关委办、区卫健局、区教育局、区委宣传部等领导和同志参加了活动。各部门聚焦体系构建、阵地拓展、队伍建设、服务提质四大核心任务,扎实推进提案办理工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位统筹,构建协同联动机制

  1.强化顶层设计与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花都区“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规划》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重点任务。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12个部门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区—镇街—村居” 三级责任体系,各镇街同步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2024年以来召开4次专题推进会、2次部门联席会,协调解决资源整合、经费保障等问题,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架构。

  2.深化多部门协作联动。建立卫健、教育、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与服务转介机制,依托基层治理平台动态更新重点人群信息。区卫健局统筹精神卫生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区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双减”体系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专职教师、课程 “三个100% 覆盖”,区民政局、妇联针对困难群体开展精准心理帮扶2024年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心理危机演练、社区义诊等活动50余场,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构建“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服务闭环。

  (二)多维布局,织密心理服务网络

  1.夯实基层服务阵地。以“15分钟服务圈”为目标,10个镇街建成标准化心理服务室并配备智能测评系统、沙盘设备,实现镇街全覆盖;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设立262个“粤心安”心理服务工作室(站),形成“区级专家—镇街服务室—村居工作室”三级网络。组建含15名精神科医生、20名心理咨询师的专家库,2024年下沉开展心理减压课堂33场、家庭辅导沙龙35场,直接服务2000余人次。

  2.拓展线上服务矩阵。打造“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通过“健康花都”“花都政法”等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科普文章200余篇、短视频50余个,阅读量超10万人次;依托“12345”热线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专席,2025年以来受理咨询81人、127人次,成功干预危机事件12起。同步开通区妇联“舒心驿站”等4条专线热线,提供全天候即时心理支持。

  3.健全危机干预体系。建立重点人群动态监测机制,教育部门完成11万中小学生年度心理筛查并建立1100份个性化档案,卫健部门对 7200 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管理,患者管理率达95%以上。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组建公安、卫健、社区联合应急队伍,2024年成功处置校园心理危机等风险事件10余起,实现“三早”干预目标。

  (三)强基固本,建强专业服务队伍

  1.充实专业人才力量。加强精神卫生队伍建设,20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精防医生61名(专职49名),专职配比1:121远超省定标准;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200余名实现每校至少1名全覆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持证率达100%。建立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2024年开展专业培训 12期,培训800余人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壮大社会志愿力量。组建含社区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的1200余人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依托区社工总站开展“心理服务+社会治理”培训30场,培训志愿者1000余人次。2024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心理筛查、重点人群走访200余次,服务3000余人次,形成“专业+志愿”协同服务模式。

  3.完善考核督导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平安花都、健康花都考核指标,建立“季度通报、年度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开展专项督导4次,推动问题整改23项。编印《心理服务工作手册》等资料,通过典型案例分享会提升实战能力,为基层提供操作指引。

  (四)精准施策,守护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1.青少年群体:构建“家校社医”防护网。在5所中小学试点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基地”,每周二、六提供个案咨询2024年服务800人次、干预疑难个案110个;开展“阳光成长”系列活动,举办讲座60场、团体辅导12次覆盖3000余名学生。建立家长学校心理课堂,通过线上线下服务5000余名家长,形成协同育人模式。

  2.妇女儿童群体:打造舒心驿站品牌。依托区妇联“舒心驿站”受理妇女儿童心理咨询案件691宗,处理率100%,开展深度个案服务17宗72次。实施“巾帼心向党”项目,2024年开展 “守护童年”等活动20场,覆盖5000余人次,帮助缓解焦虑、提升心理韧性。

  3.特殊人群:实施“暖心帮扶”专项行动。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等群体开展一对一心理帮扶,2024年举办讲座10场、个案咨询50余人次;在民政机构、社区康复站嵌入心理服务模块,为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提供疏导干预,全年服务800余人次,预防心理危机转化为社会问题。

  4.职工群体:建设“心灵港湾”服务阵地。设立工会职工心理健康专项经费,在工业园区、企业建设15个“职工心灵驿站”,开展压力管理讲座70场惠及3000余人。开发“职工心理健康云平台”,提供在线测评等服务,累计访问量5万人次。组建企业心理辅导员队伍,为高压力行业职工提供个性化关怀,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存在的困难

  当前工作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有待深化,部分领域存在信息壁垒,影响服务精准度;二是社会心理服务经费投入以财政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有限,制约项目拓展;三是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基层服务力量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引进。

  三、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政协委员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政府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与管理制度,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各相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在信息共享、人员培训、服务转介等方面的协作。例如,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卫健部门要强化专业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提高心理疾病诊疗水平;民政部门要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心理关爱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要强化部门数据互通,依托“粤省事”“粤平安”等平台搭建心理服务信息共享枢纽,实现重点人群动态管理,建立服务转介“绿色通道”,畅通医疗机构与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衔接流程,形成全周期服务链条,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网络效能

  立足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全域覆盖基础,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服务。

  整合卫健、司法、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健全心理健康、社会矛盾纠纷的大数据筛查和监测机制,精准识别心理危机与矛盾风险点,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通过技术赋能与数据共享,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跃升,切实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可及性,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社会心理服务。

  (三)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资源支撑

  针对社会心理服务经费单一化问题,建立“财政主导、社会参与、多元筹资”的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社会心理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重点保障心理援助热线、基层站点运营等民生项目,确保基本服务供给。

  创新资金筹措模式,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慈善捐赠等多元渠道,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申请加大财政预算倾斜,将社会心理服务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引导企业、公益组织通过捐赠、共建等方式支持心理服务项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益补充”模式。同时,优化资金使用效能,确保有限资源向重点人群、薄弱环节倾斜,切实破解资金与人力瓶颈,提升服务的可持续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水平的关键。要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案例督导等活动,每年开展专题培训不少于10期,提升其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确保从业人员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出台优惠政策,靶向引进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充实重点机构力量。实施“心理服务人才倍增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定向培养班,建立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岗位补贴制度,吸引专业人才下沉基层。同时,规范志愿者选拔与专项培训机制,针对社区服务、热线值守等岗位定向培养,形成“专业人才主导、志愿者协同”的多元服务格局,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