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专题视察助力优化花都湖公园便民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花都湖公园的便民措施,推动更好地发挥公园公共服务功能,6月12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由徐容雅副区长牵头督办的《优化花都湖公园便民措施》(第2024号)提案组织部分港澳组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活动。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徐容雅,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港澳组部分政协委员,区政协机关委办有关领导,主办单位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及会办单位区财政局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走访了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围绕如何完善当前公园的便民措施,推动更好地发挥花都湖公园公共服务功能开展专题视察活动,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推进完善花都湖便民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智慧化服务水平”“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花都湖公共服务完善升级情况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前身是石灰窑巨坑、水泥厂及采石遗址。自2012年起,在区委、区政府决策及社会各界支持下,公园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开启建设,依托山水资源,融入岭南特色与花都人文元素,完善基础设施,遵循相关法规与规划推进工作,形成优美生态公园格局。
(一)服务升级,打造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
公园重视游客休憩体验,通过科学规划与功能创新,构建合理休憩服务体系。一是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公园建成时设置座椅604张,分布于中心园区人流密集区域和主园道沿线。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座椅更新维修180余次,新增12张座椅,提升设施舒适性与耐用性。二是多元融趣,激发活力。针对休憩点不足问题,利用省级资金建成康体路观鸟平台等一批景点设施,结合飞花广场升级改造,新增50余处休息座椅。推进“设施多用”改造,将30余处结构拓宽为可坐式景观设施,打造特色休憩区。三是合理布局,便民优服。根据相关标准,合理设置垃圾桶。园内共设垃圾桶不少于480组,公园入口、主干道和广场等客流密集区域每隔80米设置1组分类垃圾桶;休闲步道等人流量相对较少区域每200米设置1组;节假日高峰时段动态调整至50米间距。定期检查垃圾存放量,及时转运垃圾。区城投公司在人流集中区域增加10组垃圾桶,后续会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
(二)防护强化,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
公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和提升技防能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一是运动空间安全再造。针对急弯陡坡、视线盲区等问题,设置减速带120余处、转弯提醒凸面镜13处。2024年至今,开展凸面镜专项维护工作近30次,修剪干扰视线的树枝22次,同步清理遮挡视线障碍物。二是交通流线系统重塑。对公园西门主停车场实施升级,打造兼具湿地特色与光充一体化功能的新型停车场。设置车辆出入分离、人车分流系统,加设行车指引线,优化车牌智能识别系统,改造停车场行人出入区域,在飞花广场增设港湾式停车泊位。三是物理防护体系升级。建成各类标准栏杆(围网)近24000米,重点对亲水区域完成栏杆改造,累计完成各类栏杆维修改造4000多米,设置140个警示标识。对“爱情湖岸”约50米的岸线进行绿化景观改造,种植簕杜鹃隔离带形成生态护栏。四是智能化技防能力跃升。升级花都湖视频监控及智能化系统,建成1处视频监控室,配备571个摄像头(其中210个水岸监测摄像头)、1套广播系统及171个音箱,每隔100米设置防溺水警示标牌,配套救生设施130余套。2024年至今,组织安保人员500余人次开展防溺水、防山火等主题应急演练40多场,并在“2024年广州市最小应急单元大比武”中,获得全市三等奖。
(三)导览焕新,提供清晰便捷的指引服务
公园于2013年初步建成开放时,已建有全园基础导览系统,后续持续完善,形成覆盖全园、功能较完备的导览标识体系。一是优化提升,完善基础导览系统。在2016年创建4A景区和2021年创建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时,先后两次对全园导览系统进行全面提升建设,累计投资约400万元,新增全景介绍牌各5块,地标12块,导览牌34块,入园须知16块,景点介绍牌24块,其他各类指示牌710块。近年来,每逢重要节点建设,均同步优化导览系统。目前,公园导览系统含各种类牌已近1000块。二是创新赋能,激活传统导览活力。针对花都湖5.2公里核心环湖区域游客密集的特点,结合区内婚姻登记处设在花都湖的优势,打造“花都湖5200爱情跑道”。在5.2公里环湖跑道上,选取特殊节点绘制爱情主题彩绘图案与诗词,沿线布置6组立体标识牌,主入口设跑道全景导览图,实现核心区域“一图导览”。三是融合升级,构建多元导览格局。随着花语书屋建成开放及相关项目推进,原有导览系统亟待更新。今年,公园争取到市级资金60万元,部分用于现有导览系统再提升、再融合,打造更具科普性与人性化的游览环境。同时,争取到省级资金100万元,用于建设花都湖历史陈列科普馆,计划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花都湖的历史变迁和美好远景。
二、花都湖公共服务存在问题
(一)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深化。导览系统轻量化小程序的全面覆盖与功能完善存在滞后。当前,花都湖公园尚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轻量化导览小程序,现有导览主要依赖传统标识牌,且标识牌更新不及时,导致游客在园区内的导航体验有待提升。
(二)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一是日常维护响应偏慢,极端天气(如暴雨)后,部分区域积水清理不及时,影响游客通行。二是社会参与度较低。尚未建立 “游客反馈 — 快速处理” 的闭环机制,意见箱设置较少且位置隐蔽;志愿者队伍未参与设施维护巡查,公众对公园管理的参与感不强,未能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良好氛围。
(三)公园多元化功能有待提升。花都湖公园目前的功能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散步为主,缺乏像海珠湖公园引入的游船、咖啡馆等类似的特色项目,公园的文化氛围和互动性不足,难以留住外来游客。
三、优化花都湖公园便民措施意见建议
(一)科技赋能,构建智慧高效的服务体系。打造轻量化导览小程序,以“精准、便捷、多元”为核心目标,全面提升游客的智慧游园体验。小程序开发需整合全园核心数据资源,实现“一码通游”功能闭环,实现智慧导览,沿途标注厕所、座椅、急救点等关键设施位置。同时,强化小程序的交互性与实用性:设置“设施故障上报”入口,游客可上传照片并标注位置,系统自动流转至维修团队;关联停车场实时数据,显示空余车位及步行耗时。
(二)建强机制,夯实长效管护的保障基础。健全反馈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诉求收集网络,让游客声音“有处说、有人管、有回应”。线下在公园入口广场、飞花广场、“520”打卡点等核心区域增设意见反馈箱,并附带二维码指引线上反馈渠道;反馈箱旁设置“意见填写指南”,示例包括设施损坏、服务建议等常见诉求类型,降低游客表达门槛。
(三)协同联动,凝聚多方参与的强大合力
深化“政企合作”模式,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激活公园服务的多元化潜力。参考海珠湖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引入游船项目、园内咖啡馆等特色服务项目,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憩和社交场所,丰富游园体验。通过丰富业态供给,将公园从“观光打卡地”升级为“生活社交场”,形成 “商业收益反哺公共服务” 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