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助力推进特色夜市街建设 促进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
为助推我区夜间经济可持续发展,改进和完善特色夜市街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6月12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林吉星等4位港澳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夜市街建设促进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第1017号)提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区政协港澳组部分委员及提案人,主办单位区商务局以及会办单位市公安局花都区分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花山镇、赤坭镇、花东镇、炭步镇、狮岭镇、梯面镇、新华街、新雅街、秀全街、花城街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走访了壹方荟酒吧街和田美新里,围绕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区夜市街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开展民主监督活动,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我区夜间经济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组织保障,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结合文化创新,打造夜间经济品牌”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我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主要做法
(一)多场景打造花都消费引擎
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1+4+4”商圈体系,积极推进广州北站-白云机场枢纽型国际商圈等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新兴消费热点。推动时尚与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航空、珠宝、汽车、化妆品等产业资源,融合文旅元素,打造了美华航空科普基地、石头记矿物园、世间香境七溪地、东风日产工业研学基地等,培育科普研学、文创体验、购物娱乐等多元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消费。针对汽车后市场需求,推出27家文旅住餐企业团购优惠措施。用好文旅引流IP。以玩雪赏花为主题,依托广州热雪奇迹推出玩雪新场景,整合区内十佳赏花地举办春季赏花主题活动,在白云机场、正佳广场等客流聚集区投放宣传海报,参加香港、澳门等地旅游展,举办“花城冰雪悦Dong夏日”2024广州文化旅游(香港)夏日推介会,持续宣传一站式玩雪赏花旅游产品,用好南国“雪乡+花乡”IP。
(二)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地图
2022年5月,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我区印发了《花都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我区建设性提出了“1+4+4”商圈体系和“实施优质消费资源汇聚、国际化消费商圈打造、消费提质扩容、文商旅体消费潜力释放、舒适消费环境优化”五大行动概念。编制我区“广州北站-白云机场枢纽型商圈”专项规划方案,从打造北站-机场1+4+4消费空间体系、构建“消费+全产业”发展框架、全面提升消费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三条路径对重点商圈进行集中规划。2023年9月,我区印发《花都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规划构建“2+4+6”夜间经济先行区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富有花都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初步形成2个都会级夜间经济示范区、4个区级地标型夜生活商圈和6个乡镇级夜间经济精品项目。
(三)夜间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我区高度重视,顶格推进夜间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建立夜间经济领导小组、绿色审批专班及镇街夜间经济“撑船人”制度,全面统筹协调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环节。坚持培育并孵化“花都YES”夜间经济IP品牌,创新“一镇一特色”发展思路,打造全城夜玩、夜健、夜食、夜购、夜游、夜学的精品化“六夜”主题场景,以新活动、新场景、新业态满足市民游客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截至目前,全区夜间经济项目月均客流量突破近200万人,拉动夜间经济消费月均超6000万元。
1.坚持“一镇街一特色”。全面提升夜间城市生活整体规划及商业运营整合水平,坚持“一镇街一特色”,深挖文化底蕴,优化夜间经济布局规划,差异化、多样化挖掘各镇街夜间经济业态潜力,拉动夜间经济消费引擎。融创文旅城成功入选广州市首批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认定名单,成为花都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商圈。依托融创文旅城夜间经济打造经验,谋划建设新华街“田美新里”、花山镇“星耀两龙”、赤坭镇“潮涌巴江”等特色商业街区项目。举办“竹洞村日观盆景夜赏灯”、“花漾年华·赤坭潮圩”等活动,以灯光表演秀刺激夜间经济潜能,精品名宿、网红特色小吃、草坪烧烤、咖啡、奶茶店、文创产品、露营帐篷与光影相映生辉。推动“花漾年华”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带融合夜经济发展,马岭村喜花里车尾箱集市和合成村海布经济社车尾箱集市已成为狮岭休闲娱乐的夜间网红打卡点之一。
2.多维度强化夜间管控服务。围绕“夜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段和重要区域,充分发动群防群治队伍参与巡逻防控,确保治安秩序稳定,助力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多元主体,积极发展壮大基层治理力量,将治理延伸至最小单元格,协助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强“夜经济”治安管理。目前全区共建立群防群治防控岗815个,其中控地岗652个,巡逻岗163个,全区群防群治力量数9082人。全区256个治保组织属下的治安联防队员1533人,镇街属协警共1174人。同时,按照“一镇一品牌,一街一队伍”的要求,突出区域自建、充分鲜明特点,现已建成全域十个镇街十支品牌队伍,共计14274人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做好群众休闲娱乐高峰时段的公园、广场、夜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巡防工作。协调城管局、水务局、供电局、燃气公司等解决管网改造问题,属地街道、市监局等解决食品健康问题;涉及交通部门、交警大队等解决夜市交通问题,最大力度保障夜间经济发展,全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消费环境。
3.培育高品质夜游产品。发展露营新业态,指导露营地项目标准化建设,北迹露营1号获评国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整合区内10多个营地,推出“露营+夜市、音乐”等特色产品,打造趣味、好玩的露营新体验。提升沉浸式夜游体验,鼓励景区开发夜游产品,陆续推出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四季岭南”沉浸式光影秀、醉美红山村灯光秀、融创国际灯光秀、寻梦洛场夜景、幻化光影竹洞等夜景项目,提升夜间文旅体验,宝桑园、喜花里活力休闲港入选“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二、我区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业态相对单一,夜间品牌打造滞后。我区现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多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主,文化、体育、竞技、康养类融合产品相对较少,业态相似度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夜间品牌打造进程滞后,IP名气响、活动深入人心的代表性夜间项目相对欠缺。
(二)夜间消费氛围不足,夜生活设施待提升。城市夜间消费空间的营造,从物质上要依托于城市夜间景观,从精神上要融合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但在我区一些重要的商圈,许多咖啡馆、餐厅在晚10点左右便停止营业;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书店、影院等夜生活设施数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严重缺乏;道路亮化、灯光标识指引等公共基础设施未能有效覆盖,夜间消费氛围不足。
(三)夜间经济与市容市貌综合治理矛盾突出。大部分夜间经济形态的发展会带来占用公共道路绿化带,阻塞交通、夜间噪音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垃圾处理不及时、食物卫生安全不过关等问题,影响市容环境,给市容市貌治理带较大难度。同时针对放宽外摆限制、优化停车配套措施等优化夜间经济营商环境的措施,部门协同难度大,政策落地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
(四)陷入概念误区,缺乏文化内涵。当前我区夜间经济局发展限于夜景灯光打造,忽视了文化这一重要内核,也忽视夜景营造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作用。仅仅把白天街头的游商、小商贩之经济行为在夜晚进行扩大化、组织化、合法化,不仅给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还会引发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我区特色夜市街建设工作意见建议
(一)完善组织保障,提升公共服务与管理。夜间经济要持久“点亮”繁荣,除了要做好硬件配套提升外,还要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和民生温度管理,使得夜间经济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夜间经济是可感触的体验型经济,这就需要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方式,完善城市服务的功能,让人们在夜间获得便捷、舒适、安全的服务和保障。政府部门要做好夜间经济的科学规划和评估,以人为本,积极引导,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以及要强化服务,因势利导和创新,注重柔性执法。根据夜间经济的特点,要针对性地推出一些创新举措。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区发展夜间经济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区夜间经济发展。明确重点夜间经济街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业态布局、统一协调管理。鼓励夜间经济街区成立商会组织,加强自律规范、促进市场繁荣。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引导。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增强经营者法治意识,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规范餐饮夜市经营行为。加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围绕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开展夜间经济系列宣传推广,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资讯服务,为加快夜间经济繁荣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实施品牌活动策划营销,借鉴国内外经验,支持市场主体举办有影响力的体现花都历史风貌和休闲特色的服装秀、音乐节、灯光艺术节等夜间城市品牌营销活动,吸引集聚夜间消费人流。
(二)结合文化创新,打造夜间经济品牌。夜间经济是一种复合经济,其所包含的消费元素很多,如果没有文化元素的加持、缺乏本地区域文化特点,夜间经济就没有了特色和内核。因此发展夜间经济,一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发挥我区国际空铁枢纽优势,结合“以节兴商”活动,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和现代元素,努力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文化聚集区和高质量“文化IP打卡地”。二要借鉴世界主要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经验,推动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打造夜间会展、赛事、演出等活动品牌。三要结合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行街改造提升等举措,完善消费载体空间布局,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引导夜间消费潮流,如充分利用我区高校的优势,建立高校社区+街区的模式,组织青年社团到街区大型演出,开展大型公益活动,形成居民参与夜间经济活动、夜间消费集聚区,带动夜间消费经济。
(三)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多元消费场景。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把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空间布局,做好业态引导,建好富有花都特色的“1+4+4”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实施交通管理夜间服务,调整途径重点商圈、重点夜生活圈的公交车发车时间,在夜间出行活跃度较高的商业网点、商务区等处,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加密车次,最大限度满足商户和市民的出行需求。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特点,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确保相关经营活动规范有序、便民利民。实施夜间安全防控服务,加强对重点商圈、街区和场所的夜间巡控警力,督促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社会安保联防联控体系,提高夜间安全保障水平。各镇街建立夜间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应急预案,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