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花都区智慧政务领域应用 助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花都区政协开展专题参政议政活动简报
近期,在区政协卢日新副主席带领下,区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组织区政协部分委员、提案办理单位和区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第1048号提案《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花都区智慧政务领域应用的提案》开展专题参政议政活动。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参观了区政务服务中心,观看了无人机管理平台等相关系统演示,详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智慧城市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建言献策。
一、花都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政务领域应用情况
(一)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一是应急管理智能化。通过AI分析气象、地质数据实现自然灾害精准预警,利用烟雾识别、热成像技术定位火源事故点,结合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安全态势,辅助应急决策。二是无人机巡查应用。已布设完成14套政府侧机库无人机,定期对重点镇村区域开展空中巡查,精准捕捉屋顶乱搭乱建、隐蔽区域垃圾堆积等空间立面问题。依托信息综合平台无人机调度能力及AI算法,可精准识别交通拥堵、突发火灾、水面垃圾等场景事件,并将线索推至工单处理,有效提升城市治理及应急管理能力。同步采集600平方公里倾斜摄影数据、370平方公里三维建模及卫星影像,构建花都数字底板。三是交通智控系统建设。建成422个信号控制路口前端光纤链路,实现全区在用交通信号灯联网率100%及联网联控;建设168个主次干道重点路口的646套雷视感知设备及77个路口边缘计算单元,实现路口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更换58台智能交通信号机并对scats信号机服务器扩容,为信号机联网提供硬件基础;建设5个控流信号灯,缓解主城区高峰期交通压力;建设多个跨网联动平台系统,打造全区各部门交通联动的信息化平台。四是12345热线优化。针对热线工作的痛点和堵点,绘制处置职能图和辖区边界图,理清处置职能和属地管理边界;设立误派容错机制、快速仲裁机制,缩短群众诉求响应和处置时间;设立工单通报机制和诉求反馈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将企业纳入热线诉求处置体系,减轻基层负担。
(二)聚焦企业需求,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一是开发政务服务AI咨询服务。花都政务数字人“花嘟嘟”围绕“用户需求”,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四大场景创新。完成200个事项知识成果梳理,形成标准化知识成果库,为AI咨询服务提供知识支撑。将传统政务服务从“窗口办”升级为“智能办”,打造全流程、全天候、全场景的“保姆式”服务体验。通过全流程智能带办、多渠道无缝协同、智能化前置校验,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闭环服务,减少往返次数。二是部署个性化效能提升系统。实现政务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整合全维度政务数据,智能监督考核与前瞻改革布局,破解政务服务底数不清、考核被动等难题。首创“AI视频巡查”,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 向“主动智能”转型。三是政策兑现优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托“穗政通”平台实现115项政策兑现事项全量进驻,拓展10项“免申即享”服务(含公益林补偿、低收入救济等),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26.10万元。四是构建“1+1+N”政策体系。出台《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智汇花都十条》等政策,推进“筑巢引才”等四大工程,实现人才与产业、招商、企业需求对接。落实住房补贴超500万元吸引人才,2024—2025年开展校园招聘提供超2000岗位,打造“智汇花都”引智品牌。
(三)完善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数据管理与共享。依托花都区电子政务云平台,打造“花都智慧招商数据中枢”,整合政务服务、产业园区、企业征信等多源数据,实现招商信息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共享。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数据协作机制,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二是AI技术应用与风险管控。利用AI大数据技术优化招商服务流程,实现从项目对接、洽谈、签约到落地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项目推荐和服务方案。建立AI大数据风险评估机制,分阶段推进技术应用(优先部署成熟数据分析与智能客服系统)。三是人才与政策保障。出台人才引进政策,联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揭榜挂帅”激励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并定期评估。四是我区智能装备基础雄厚,为智慧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规上企业达252家,产值338.5亿元,同比增长25.67%,拥有高景、飞机维修、电力机车等龙头企业,以及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28家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龙头引领、梯队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奠定了产业根基。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治理智能化应用不足,数据采集的动态性和精细化不足,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及卫星影像的更新频率与城市快速发展节奏不完全匹配。无人机应用场景尚不充分,价值潜力尚未释放,还需在森林防火监测、“两违”整治等方面提升挖掘场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二是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AI咨询服务事项拓展的深度与群众多元化需求匹配不足。三是AI技术在招商全流程的渗透度不均衡,在复杂场景中的应用较浅,AI模型对招商风险的预判维度较少。
三、意见建议
(一)升级智能治理体系,筑牢城市运行“智慧防线”。一是拓展无人机巡查多维应用场景。在现有重点镇村巡查基础上,将无人机应用延伸至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等领域。如:针对部分河段水域,利用无人机搭载水质检测设备,结合AI算法分析水体浑浊度、漂浮物等数据生成水质监测报告;针对森林防火,利用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和烟雾识别设备,结合GIS地图实时标记火情位置、火势蔓延方向,同步联动消防部门启动扑救预案。二是优化交通智控系统协同效能。在现有交通信号联网联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AI算法对复杂交通场景的适配能力。针对节假日商圈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开发“专属信号控制模型”,结合历史人流车流数据提前调整信号灯配时;在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部署AI视频分析设备,自动识别事故现场并同步推送至交警部门和交通指挥平台,缩短事故处置时间,减少二次拥堵。三是完善应急管理智能响应机制。依托现有AI预警系统,新增多部门协同演练模块,AI根据历史灾害数据模拟极端天气、群体性事件等场景,自动分配应急队伍任务;在应急资源调度中,接入商超、药店等社会资源数据,确保物资调配覆盖“最后一公里”。
(二)优化政务服务能级,构建智能便捷“服务生态”。一是提升AI服务深度与广度。在现有200个事项知识成果库基础上,增加更多细分场景的知识条目,如不同行业企业的政策差异、特殊人群的办事指引等。升级AI客服的识别能力,支持方言识别、模糊语义理解,并关联办事材料模板库,实时推送可下载表单,提高沟通效率。二是扩大智能审批覆盖范围与精度。在现有企业开办等事项智能审批基础上,将范围扩展至民生服务领域,如低保申请、残疾人补贴申领等。建立智能审批容错机制,对非关键性材料瑕疵,允许群众线上补正,减少办事成本。三是深化政策兑现智能服务体验。在现有“免申即享”服务基础上,建立政策兑现全流程智能跟踪系统,群众和企业可实时查看政策申请进度、审批意见等信息。开发政策效果AI评估模块,对已兑现政策的惠及面、企业满意度等进行自动分析,为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三)强化数据支撑能力,夯实智慧政务“数字底座”。一是健全政务数据共享与治理机制。在现有数据共享平台基础上,制定更细化的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明确不同部门的数据共享权限和范围。二是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应用。部署AI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数据访问和传输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及时预警并阻断安全威胁;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针对数据泄露等突发事件,通过AI快速定位泄露源头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处置预案。三是培育智慧政务AI人才与创新生态。制定针对智慧政务领域AI专业人才的专项激励措施,如购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与花都本地高校合作开设智慧政务AI应用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培养既懂政务业务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举办“AI+政务”创新大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智慧政务解决方案研发,对优秀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并推动落地应用。
(四)深化AI赋能招商全流程,打造精准高效“招商引擎”。
一是构建招商智能研判体系。针对AI模型预判维度不足,建立 “企业—产业—区域”三维评估模型,每周抓取全国招商线索(如企业扩张信息、投资意向),自动生成“重点招商企业名单”并标注匹配度。二是优化招商全流程智能服务。开发“招商机器人”在项目对接、谈判和落地阶段,自动匹配和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针对复杂场景,新增“跨区域项目协同模块”,AI协调多部门解决异地企业注册、跨市物流等问题。三是建立招商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实时跟踪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AI自动预警滞后项目并分析原因,对已落地项目,每季度评估产业带动效应,为后续招商方向提供调整依据。